夏天的尾聲依然豔陽高照,秋天的風悄然將來自不同地區的朋友吹到了太平聖愛山莊。在藍建文陶藝藝術療育師的帶領下,我們在這裡暫時放下手機、放慢時間,專注於與親友們一同捏製陶土的過程。在這個專注的時刻中,時間彷彿飛逝,一位成員驚訝地說道:「已經過了一個小時了!」
-
藝術治療師相信,不論是透過非洲鼓、陶藝、繪畫、還是手作,我們都能在創作的過程中,以意象的方式展現自我。這種創作不僅是表達,更是一種強化自我效能感的途徑,有助於在繁忙與困頓的生活中平衡心靈的靜謐。有時,我們的情緒和感受會像那歪七扭八、皺巴巴的陶土般,經歷扭曲和挫敗。然而,愛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重「心」出發。
-
陶土在手中,隨著手指的溫度慢慢被撫平;分裂的陶土塊,沾上些許水,用些力量便可重新融合。水在陶土中的角色,就如同愛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。參與的親友們深深感受到這一點——
「捏製陶藝的過程,讓我重拾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遺忘的赤子之心。原以為我只是來看看自己的孩子,卻發現收穫最多的人,是我自己。」
「我希望用愛擁抱這個世界,互相了解、互相理解,用愛去擁抱大自然,而大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愛回應我們。」
-
愛這個概念雖然抽象,但正因如此,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學習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成長。這是一輩子的課題,無論是對家人、朋友,還是對自己。
在陶藝課程的尾聲,邀請學員及親友們運用陶土製作一個能幫助學員面對困難的「工具」。有位學員的母親製作了一個扳手,象徵修復——修復自己,也修復我們之間的關係。她送給所有學員及自己的孩子這樣一個想法:「唯一不變的事,是我們一直都在變。」因此,她希望我們能帶著這個扳手,隨時修補,隨時調整。
-
「講話慢一點,聆聽快一點。」
在森杰秘書長帶領的夜間回顧中,我們聆聽彼此的聲音。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裡,無論來自社會、家庭還是親友的壓迫,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不同的傷害。面對這些傷痛,我們不禁問自己:我真的有權力獲得自由嗎?
在無人能保護我們的情況下,我們必須學會保護自己。在眾多標籤之下——愛滋感染者、物質使用者、同志身分等——我們依然渴望保持天真的一面,渴望自由,渴望被真實地愛與接納。然而,我們內心不斷浮現疑問:為什麼我不能控制自己?為什麼我總是讓別人失望?
-
「沒有人逼我們在受苦的地方繼續受苦,只有我們自己在這樣做」
在家庭關係中,我們需要反思,為什麼我們總是想控制別人,而不是改變自己?或許,我們的痛苦來自於我們對愛的期待。這種期待讓我們在關係中迷失方向。究竟,我們是需要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期待,還是應該對自己的期待負責?
每個人都有一個修復的過程,需要反覆調整和修補內心的裂痕。無論是透過藝術創作還是深夜回顧,我們都在學習放下控制、擁抱改變,讓愛流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