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【公開徵稿】成癮。成長 | Mr. Y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    

【公開徵稿】成癮。成長 | Mr. Y | 朝露農場 | 戒癮 減害 | 安非他命

文章作者 |  Mr. Y      投稿日期 | 2022.11.29

 

國外學者在演講時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「沒有嬰兒一出生就知道不開心的時候要使用毒品。」經歷各種選擇長大成人的我們,生活充斥著挫折,社會帶來的壓力總是始料未及,幸運的人們學會應對進退,而稍微沒那麼幸運的我們,尋尋覓覓一個能夠短暫休息的港口,帶著傷逃竄,直至情感麻木卻渾然不知,好一些人拾起了病識感,轉而尋求協助,另一些人則被迫投向陰影處,貪了一個近利,卻不巧被蒙蔽了視野跌進深淵,但我認為終歸一句,所有人都只是為了尋求一份快樂、一些避免被挫折擊敗的彈性,踏上了這條人稱不歸路的成癮旅途,實際上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嗎?我想未必。我是個日漸康復中的男同志,接近兩年的跌跌撞撞帶來了所有教科書上告訴你的後果,沒想到也帶來這麼深遠的領悟。

 

從開始到開竅
曾經有個朋友說了句「為什麼患有身心疾病的人,這麼容易與毒品掛鉤?」當時的我很反彈,覺得這位朋友不曉得人間疾苦是何等滋味。當兵時期的我,天天擔憂著無法分擔家務事,被過多的責任與壓力綁著,確診輕度憂鬱症,我的纖細是一種天賦,也是一種束縛,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,旁人看似是不夠強大,但事實上是窮途末路。在憂鬱症治療告一個段落後,還沒站穩腳步,生活中的困難仍然排山倒海,在一次各方失利的際遇下,帶著「還能有什麼損失?」的心態,我回應了娛樂性藥物的邀約。

才進入這個見不得光的圈子,其實就曾耳聞若要脫身,唯有回到根源去找出自己為何對生活如此不盡滿意,否則就是一路重蹈覆轍,當再次遇上同樣的困難時,被衝動制約的大腦會引導你再次奔向毒品的懷抱。成癮第二年的我,變成了大家眼中最刻板印象的藥物濫用,成天足不出戶,先是被親人放棄,再來被社會丟棄,差一點連自己都要丟失自己。

 

從成癮開始成長
誰不曾覺得「一兩次而已不會上癮吧?」偏偏命運就是如此調皮。我不曉得花了多久時間才認清,自己已經擺脫不了對物質的依賴。我發現自己每次使用,至少都會看見兩次日光,藥物濫用的欣快感幾乎讓我忘記需要睡眠,在每一次被疲倦擊倒後,渾渾噩噩醒來卻無法清楚記得,自己才剛經歷過一場放縱的雲霄飛車,更不用說過往人生中的細節,越是往下走,越會離自己當初使用藥物的緣由越來越遠。

我努力回望,無論是與朋友溝通、用對話內容做一些整理、嘗試諮商、探究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、試著與他人維持親密關係、再甚至是揭開內心的傷疤,似乎都沒有撫慰到最難受的那一塊,對物質的渴望像是自願栽進前方的陷阱,正中下懷的是被接管的意識,一次又一次不敵渴望,我才終於明白自己的生活中有多麼缺乏快樂。

 

從見識到知識
大多數人沒看到的,是我們努力向外求援,最後卻只有毒品回應了我們。實際上真正解救我的,是一位年少也曾輕狂過的醫師分享的自身經歷,再簡單不過的一個道理,卻在我差點要完全不曉得自己在幹嘛之際,恰好丟出了條救命繩索,他說他不曉得為什麼有辦法遠離成癮物質整整三十年,只僅僅是畫了一張未來的藍圖,我才驚覺自己絲毫不認識這之前的自己是誰。

我開始嘗試架構自己的未來,設定了一個最遠最遠的夢想,描繪設計圖的過程有很多模糊地帶,也曾萬念俱灰,卻也曾無所畏懼,我選擇先寫下自己最討厭的那個樣子-延宕、凝滯、目中無人,至少不要連自己都喜歡不上自己。這不是一個人生勝利組的故事,我承認當初做了一個欠缺思慮的選擇,可我不後悔,惦記著網紅呱吉曾說過「人生沒有白走的路。」就算失敗無數次,但誰不是身心俱疲走到今天的呢? 

憂鬱症之於我而言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歷程,而濫用藥物的深陷低谷,則讓我學會不該任意踐踏自身髮膚,打不倒你的事情能讓你更強大,我鼓起勇氣不再向成癮低頭,並許下一個承諾,兩年間如此得過且過都挺過來了,現在說什麼我都要努力走下去。

 

從改變走向改善
鐵了心,我刪除了所有購入管道的聯絡方式。有點諷刺的是,藥頭已經成為身邊最照顧我的人,即便撇除交易行為不談,他也是個值得信任的朋友,只可惜我們在不合適的時空下相遇,我發了訊息告訴他,自己要是繼續委靡不振,恐怕就再沒勇氣改變,未來的路還很長,可能性很多,也許終有一天,緣分會再讓我們相識,屆時我們都要能活得更燦爛。好好地道別,才能好好重逢,謝謝朋友的諒解,也謝謝這段故事。

戒癮日誌、重拾興趣、想完成的目標、好奇的領域、不夠卓越的技能,我條列了無數條接下來可以做的事,做好萬足準備,即便隱隱知道接下來必須孤軍奮戰,我並不害怕,確定自己再也不希望沉溺於這些框架裡,決心無比堅定,就算暫且不敢斷言自己能浴火重生,我期許自己能心無雜念地,穩紮穩打朝著理想邁進。

 

點燃希望的數盞明燈
對於成癮,可能我們的認知不甚詳盡。好比越戰軍人們使用毒品提振戰力,引發美國國民擔憂起「軍人回國後會不會仍然毒癮難耐?」但95%的軍人回到家人身邊後,並沒有產生對藥物的渴望。或許與我前面提到的「身分認同」不謀而合,身為誰的爸爸、男友、或兒子,履行著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,親人朋友的陪伴滿足了生理需求,自然也就回歸以往。由此可知,成癮的反面不是清醒,而是人際關係。

我們身而為人,是不是也該注重與自己的關係呢?就算與他人的連結,可能如我一般所剩無幾,就算不受人器重,我們仍然可以嘗試自我賦權,學著檢視自己的優點,給自己一個頭銜,不要讓毒品定義自己,這不就是人們所說「善待自己」的道理嗎?
醫學角度上的成癮,說的是大腦中的多巴胺、與獎賞系統之間的作用機制,這所謂快樂因子的神奇成分,使人們覺得滿足。我們誤以為它使人貪婪,但近年的研究似乎更加傾向於,它不僅是使人愉悅,更可能與「獲得愉悅感的動機」有關。長期施用毒品釋放過多的多巴胺,大腦有如步入芝蘭之室,久聞而不覺其香。一旦戒除,大腦便開始產生強烈的動機回到此等水平,誤以為要是沒有如此大量的多巴胺,身體機能的平衡將會受到威脅。

換句話說,人類的確是為了生存而需要多巴胺,而成癮者為什麼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尋求毒品、網路、或乃至性行為、購物行為,是因為大腦產生了「不這樣做會有危險」的訊息,毒品之所以稱之為毒品,是因為毒品多半都能在短時間內,大量釋放極高濃度的多巴胺,任何激素的過猶不及都可能破壞體內機制的平衡,造成不可逆的後果。所以逕自走上戒斷之路是冒險的,是因為大腦對多巴胺的胃口,短時間內無法恢復至正常水平,戒癮期間透過身心科藥物,對於緩解衝動、降低對多巴胺的胃口很有幫助。

 

論成癮與成見
回頭望向這段旅程,我察覺我被這個世界貼了好幾張標籤,錯認為那些頭銜就是現在的我。當時未曾縝密規劃過明天,成天替自己辯駁到心灰意冷,始終得不到諒解,最後默認自己就是個不努力工作、懶惰散漫的人,成癮者們是如此半推半就地,向歧視與謾罵妥協,但難道我們,真的就得活得苟延殘喘嗎?

人類生來不需要仰賴毒品生存,這個選擇來自於無可奈何。刻意傷害自己,並沒有辦法帶來更順遂的人生,用生理上的健全來交換心理上的歡快,說白了是一件投資報酬率不高的事情,迫於現實的無奈,只好主動投向毒品。可輿論的力量、世俗的眼光從不停減,我們被視為無法自理的人們,得不到任何支持,我相信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,並非蓄意傷害他人,卻同樣被看待成囚犯,擺脫不了這般汙名。

好奇心會殺死貓,我卻說這個好奇心背後,沒被看見的是生活的無趣。有人說使用毒品是尋求認同,則可以反思這個社會是怎麼樣對待你的,以及自己希望如何被對待。他人的眼光真的是自己嗎?你愛你自己嗎?懂你自己嗎?求一份生計而經手販售,是不是社會環境下,找不到一個能發揮長才的地方呢?就算是被人謀害,會不會其實是還不夠懂得明確拒絕他人呢?仇恨無法解決問題,希望惡性循環都能止於發憤圖強的那顆心。

看到這邊的你,生活中肯定為了成癮飽受其擾,無論你是身處水深火熱之中,或是家人朋友為藥所困,都希望你能對彼此多一些耐心與接納。謝謝你願意看完我的分享,辛苦了,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始終都是一場長期抗戰,如果你心裡有一絲遲疑,是否該伸出援手?自己是否該勇敢抽身?在此,我都支持你努力嘗試一次看看,國父革命也努力了十一次才成功,心急吃不了熱粥。無論如何,請謹記代代流傳下來的那句話:「吃的飽、睡得好、沒煩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