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過晚餐後,朝露男子們與家長們再次回到大教室,
延續下午的課程。
晚上的「悅納你我它(下)」依舊由臨床心理師/助理教授張家群老師帶領。
或許是在休息與晚餐時間的醞釀,
家群老師觀察到許多家長自然而然地交流起來,
因此他一開場便特別提到:
面對減害與復元,家長們應該試著組成自助團體,
「一個人或許走得快,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」,
畢竟我們都知道,復元是一輩子的旅程。
晚上的課程中,
家群老師邀請大家練習「聽」與「說」的藝術。
朝露男子站到內圈,圍成一個圓圈;
家長則在外圈,各自選擇一位稍微熟悉、但不是自己孩子的男子。
活動開始,內圈的男子要描述對面男子身後的家長,
每一位的描述,需要逐漸加深、擴展。
起初,他們僅僅描述穿著、外貌等外在特徵,
但不久之後,
便有幾位男子開始談及對方的眼神、神情,甚至情緒,
他們從一個姿勢、一個動作中,引申出豐富的聯想。
而這些話語,不僅讓被描述的家長聽見,
也進入了那位家長孩子的耳裡——
原來⋯⋯別人是這樣看待我的父母;
原來⋯⋯我的母親雖滿是不安,卻依然堅強挺立。
接著,換外圈的家長描述他們選擇的男子。
由於有些熟悉,這些家長表達得格外坦率與真誠,
甚至有些家長給出了深深的祝福:
「你很貼心地在照顧大家,是個體貼的孩子。」
「之前聽你聊起家人,知道你很孝順,真心祝福你未來一切順利。」
「我們一進門就注意到你整潔的穿著,相信你日後的生活也一定繽紛璀璨。」
而這些讚賞,也悄悄進入了男子父母的耳裡——
原來⋯⋯別人是這樣看待我的孩子;
原來⋯⋯我的兒子是如此溫暖善良,悄悄照亮著他人。
然後,家群老師邀請大家,
去找一位你「想要說說話」的人,
大家有五分鐘的時間,可以在角落聊聊,並寫下感想。
這個對象可以是剛才描述你的家長,
也可以是那位給你祝福的男子,
可以是看見了自己父母不一樣一面的同學,
也可以是對自己孩子心有所感的家長。
突然間,
每個人彷彿擁有了新的視角,新的眼睛與耳朵,
有了不同的感受,也觸碰到嶄新的心靈。
五分鐘過後,寫下的話語被投進紙箱,
接著,每個人輪流上台抽出並朗讀:
「你絕對是獨一無二的,要相信自己。」
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,這不是是非題,加油!」
「努力終會有成果,願你常展真誠笑容。」
「見到別人的辛苦,也希望我的經驗能成為你的幫助。」
這,或許就是「家庭培力營」最深的意義——
課程固然重要,
但更重要的是,在這段復元的路上,
我們能彼此相遇、相知、相惜,
在同行者的眼中,看見自己的價值與勇氣,
在他人的故事裡,找到前行的力量與希望。
明天還有半天的行程,
不知道又會帶來怎樣的感動⋯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