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最觸動我們的,是一位媽媽的分享。她說:「面對孩子的混亂,即使你再受傷,你也割捨不了。」這條陪伴的路上,震驚、擔心、憤怒都會出現,家庭關係也一樣地會陷入低谷,但她說了句讓人深思的話:「成癮對用藥者來說,不是一種選擇,而是他們迴避傷害的唯一方法。」 所以即使孩子復發,她仍感恩自己還能夠陪伴孩子繼續走下去,因為這個當下是彌足珍貴、也是能持續理解孩子的機會。
而其他資深家屬亦分享了他們的體悟:「孩子不是沒有改變,只是可能還沒被看見。」,這一條陪伴的路需要慢慢耕耘,身為家屬,不能急著要求孩子在短時間內就改變。而身為孩子的成員也真誠地回應:「自己確實有在改變,但改變的速度不見得能跟上父母的期待,有時候那些期待反而會成為壓力。」,這樣的對話讓我們看見,陪伴其實需要的是雙向理解。
下午的心理劇中,我們也看見家庭關係中最真實的糾結與渴望。家屬說出對孩子成癮的憤怒與失望,也說出深藏心底的愛;孩子表達對父母的傷痛與掙扎,卻也渴望被理解、被包容。在一次次的對話中,我們看見:父母需要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見,而孩子需要自己的改變被相信。每個人都在努力、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、而每個人都需要彼此的深深陪伴。
晚間,在老師帶領認識愛之語的環節裡,我們學習用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愛。有人發現自己重視肯定的言詞與精心的陪伴時刻,也開始學習接受家人默默付出的服務行動。而有些人學到要陪伴而非說教,要給孩子空間而非緊迫盯人。在這段對話之間,開啟了家屬與孩子間更深刻的彼此認識
陪伴是一條需要雙向成長的路。今天,藥癮者與家屬透過心理劇理解了彼此的立場與渴望,透過愛之語認識了彼此接收愛的方式。我們學習到,溝通不只是說話,更是看見;陪伴不只是在場,更是理解。感謝今天每一位願意敞開、願意學習如何更好地陪伴彼此的夥伴。這條路不容易,但我們永遠不孤單 


